導語:良好的環境氛圍成就了中關村,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鼓勵創新必須以促進融資為抓手全力為孵化創造條件,這是決定一個生命源能否破殼的關鍵。而貢獻這樣的方案與經驗,恰恰是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不僅僅基于自身發展的“小角度”俯仰自給,而是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層面”去瞄準全國、瞄準世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才能名副其實。
良好的環境氛圍成就了中關村,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示——鼓勵創新必須以促進融資為抓手全力為孵化創造條件,這是決定一個生命源能否破殼的關鍵。而貢獻這樣的方案與經驗,恰恰是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不僅僅基于自身發展的“小角度”俯仰自給,而是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層面”去瞄準全國、瞄準世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才能名副其實。
“以前,一塊牌子掉下來,砸到10個人,9個大學生;現在,砸到的9個人,都是創業者。”
有人如此形容今天的北京中關村,這里創新創業氛圍之濃厚可見一斑。近日,一份來自美國的報告為此提供了佐證——北京位列2017年度全球大科技城市名,中關村取代硅谷成為全球大的科技中心。據報道,該報告由美國商業資源企業“專家市場”公司發布,研究人員從軟件工程師工資、建立并運營一家企業所需時間等10個方面來評估,將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列為,是因為它的早期融資氛圍良好。
長期以來,硅谷是公認的創新代名詞。近些年,圍繞“雙創”鉚足了勁兒的中關村頻頻被拿來與之比較。國內外輿論場中不乏論調認為,中關村是硅谷“唯一真正的競爭者”,因為這里有龐大的市場、快速的消費者采用率、迅速的企業發展時間以及對創新的渴望。恰如上述報告所顯示的,中關村一大核心競爭力就在于良好的早期融資氛圍。在這片熱土上,不僅專門設立了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引導資金,還提供高效的政府服務、有機的產業配套、先進的技術支撐等等。種種利好因素組成了適宜創新的生態系統,讓其成為創客們安放夢想的好之處。
良好的環境氛圍成就了中關村,也給我們以深刻啟示——鼓勵創新必須以促進融資為抓手全力為孵化創造條件,這是決定一個生命源能否破殼的關鍵。初創企業往往創意多、實力弱,在經營收入尚不能支撐企業快速擴張之前,對投資資金的渴望非常急迫。如果供需兩端成功配對,就相當于為創新的星星之火添了幾把柴,有助其形成燎原之勢。否則,創新火苗就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著眼于此,我們國家在鼓勵創新的同時一直在打造更給力的孵化環境。從初當“二房東”,在政府主導下為企業提供物理空間,到后來做“服務員”,在提供場地的基礎上附加工商注冊、法律咨詢等服務,進化到今天做“避風港”,形成了“場地+服務+資本”的模式。孵化環境的不斷向好,標注著我們對創新規律認知的不斷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與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風潮之下,全國各地都在忙于“筑巢引鳳”。中關村之所以能夠獨領風騷,固然有資源稟賦優勢,但更關鍵的是在環境營造上下足了功夫。有關部門不僅善于“搭臺”,以市場主體的真實需求為準繩,率先實施“1+6”“新四條”等政策,設立三只特色天使投資基金,更敢于“清障”,設立科技成果“三權”、股權激勵等重大試點,盡可能給企業“舒筋骨”。基于此,這里涵養出了別具一格的生態系統:創業咖啡館里,“買一杯咖啡就能工作一天”,一張辦公桌就可以注冊企業;全長不足200米的創業大街上,每天都有大量來“找錢”的創業者,和大量“找項目”的投資人;創業主體從精英變成大眾,潛在合作伙伴可能就是對門鄰居……正如有創業者所說,在中關村“不需要關系,不需要背景”,方圓幾里間“欲望叢生,野心勃勃。”
中關村樣本生動證明,撬動孵化這個支點,崛起的將是整個創新鏈條。而貢獻這樣的方案與經驗,恰恰是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們黨總攬國際大勢、著眼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是中央通盤思考謀劃、統籌資源條件給北京明確的戰略定位。對北京來說,既要看到中央對我們的信任和鞭策,不遺余力把國家交辦的重大任務完成好,也要深刻認識到,資源所在,力量所在,也就是責任所在。一方面,需要我們充分發揮輻射帶動引領作用,讓自主創新更多在北京開花、全國結果;一方面,需要我們率先出征、走在前列,提供更多可供參考移植的“北京方案”。說到底,不僅僅基于自身發展的“小角度”俯仰自給,而是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層面”去瞄準全國、瞄準世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才能名副其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當今世界,誰牽住了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我們國家正行走在又一個創新的春天里,世界創新中心東移漸成全球共識。時代給了機遇,歷史給了舞臺,繼續做好改革創新的排頭兵,首都北京定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助力我們這個創新大國邁出鏗鏘有力的步伐。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