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中關村海淀園管委會獲悉,今年前三季度,中關村海淀園立足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和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兩大定位,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著力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創新發展能級,優化創新生態體系,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
數據顯示,今年1-8月,中關村海淀園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總收入11338.47億元,同比增長16.4%;出口總額51.91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利潤總額691.14億元,同比增長12.5%;實繳稅費總額535.30億元,同比增長11.1%。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內部日常研發經費支出達461.03億元,同比增長16.6%,研發投入強度達4.68。尤為突出的是,高精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快速增長,總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145家,實現總收入8435.74億元,同比增長22.6%,對園區總收入的貢獻率為74.4%。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實現總收入7844.10億元,同比增長15.6%。增速快的兩大產業增速超過20%。其中,先進制造技術總收入為340.60億元,同比增長21.7%;生物醫藥產業總收入為160.62億元,同比增長28.3%。
加強產業發展前瞻研究謀劃未來產業布局
立足數據驅動核心區,做好產業動態監測工作。中關村海淀園充分利用中關村核心區產業發展綜合數據支撐平臺資源,優化完善領軍型、高成長型與潛力型企業分類庫,梳理獨角獸企業發展情況,加強對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梯次化的動態跟蹤和監測。
同時,中關村海淀園積極開展中關村科學城產業趨勢預判及政策研究。在科技型企業成立、投融資并購、知識產權等多方面進行專項分析。結合宏觀經濟預測模型(CRI指數),新經濟數據、產業數據分析,研究構建中關村科學城創新發展的新指標體系。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打造新興產業集群
今年以來,中關村海淀園啟動了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軌道交通領域技術路線圖的研究編制工作,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中關村海淀園的移動互聯網與下一代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小米發布首款自主研發的中高端芯片“澎湃S1”,成為全球第四家手機、芯片自研“雙全”企業;以“人工智能+”為突破口,持續發掘、對接潛力亮點企業;支持微軟亞太研究院、百度、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人工智能企業以“技術孵化”的模式與其行業應用形成上下游聚集,帶動“產業孵化”。
中關村海淀園的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產業引入技術評審中心等專業服務機構5家,入駐企業124家,涵蓋生物醫藥、植介入醫療器械、基因檢測與診斷技術等諸多領域。初步形成以創新高端人才、高精尖技術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孵化支撐、產融結合的多業態集聚孵化模式。
中關村海淀園的軌道交通產業快速發展,支持鐵科院城市軌道交通綜合試驗檢驗工程項目,支持北交大與佳訊飛鴻共建佳訊智能科技研究院。建立中關村智聯軌道交通運營產業聯盟,將打造“技術+市場+資本”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在智能硬件產業方面,Plug and Play、中科創星、中關村智能硬件夢工場集聚效應明顯,累計投資孵化超過200多個中國創業團隊,引進超過100個科技項目進入中國。此外,還為近200家機構提供1000余次樣機研發與實驗試制服務,達成服務額度700余萬元。
在智能制造產業方面,中關村海淀園研究制定《海淀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十屆京臺科技論壇智能制造分論壇,反響熱烈。今年1-8月,北京市認定海淀區543家企業的1059項為新技術新產品,占北京市認定總數的50.09%。
加快推動新經濟發展構筑產業發展新引擎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關村海淀園獨角獸企業數量達37家,超過北京市的半數,占全國的1/4;總估值接近1500億美元。
在交通出行、大數據、智能硬件、網絡安全等新經濟領域涌現出了滴滴、OFO、云知聲、知乎等一批領軍企業,中關村海淀園正逐步成為全球新經濟的策源地和聚集地。
從總量上看,中關村海淀園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中,符合新經濟特征企業占比高達73%,新經濟企業總收入占到園區納統企業總收入的76%,不僅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3%),也高于上海(53%);新經濟企業納稅總額占到園區納統企業的85%,且收入及納稅額排名前20名的基本都是新經濟企業。
從重點產業看,中關村海淀園電子信息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實現總收入6810.15億元,同比增長17.4%,總量占園區的69%;新材料、高端制造產業表現搶眼,分別實現總收入591.63億元、243.09億元,同比增長29.9%、36.2%,成為拉動園區經濟發展的三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