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成都堅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口”,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在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下,建設創新驅動先導城市,增強西部科技中心功能。
近期,一批領先國際國內的創新成果在成都相繼誕生:中國首款按照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C919大型客機成功首飛,機頭、通信導航系統皆“成都造”;國內首條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京東方成都生產線正式投產;西門子公司在成都追加投資,建立西門子工業軟件全球研發(成都)中心和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
加速高校科研成果應用
8月底,在毗鄰電子科技大學的中電昆辰公司,CEO朱曉章正反復手動試驗公司研發的“鷹眼”定位芯片。朱曉章透露,這款芯片已被一家大型手機生產商用于生產線當中。
“鷹眼”室內定位技術的知識產權,屬于朱曉章留校任教時所在的研究團隊。而成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三權”改革,讓“鷹眼”活了過來。根據改革政策,項目主要科研人員轉讓自己技術持股的10%給學校,即可在保留教職的同時試水創業。
而今“鷹眼”室內定位的精準度、速度都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市場發展勢如破竹,公司估值已達4億元。
今年7月,成都“產業新政50條”發布,繼續深化科技成果“三權”改革,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轉化,給予高1000萬元引導資金支持。政策紅利下,朱曉章又開始了一項新突破——針對“IC微電子”方向,向學校提出聯合開發。
今年上半年,成都支持9名國家“”及“成都人才計劃”專家等高層次人才在蓉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創辦企業,支持32名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在蓉創辦企業,支持21名在蓉高校老師到企業開展兼職服務,新增市校企聯合培養企業工程博(碩)士12名。
8月29日,成都市舉辦首批蓉城人才綠卡發放暨“蓉漂計劃”專家頒證儀式,為296名兩院院士、國家“”專家、四川省“”專家和“蓉漂計劃”專家等發放了蓉城人才綠卡。
中國科學院院士、成都市科協主席、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在獲頒“蓉城人才綠卡”后感言,“蓉城人才綠卡”為專家人才提供了包括醫療、教育、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等20余項實實在在的服務,走在了其他地區前面。
7月,成都出臺《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12條措施,這是成都歷年來含金量高、惠及面廣、支持力度大、針對性強的人才政策。
政策體系的構建,激發了創新創造主體的活力。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顯示,海歸創業選擇的城市中,成都吸引力位列第三。
加大資金扶持促進創新
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營業管理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成都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余額達10583萬元,上半年累計發放7110萬元。
今年5月,銀行間市場全國首單“雙創”債由成都高新投資集團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全國首單“雙創”債只是成都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一個代表。今年上半年,成都科技企業債權融資資金池超過50億元,天使投資基金規模超過10億元,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超過1000家。同時大力發展科技信貸,設立3.7億元的科技債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聯合14家銀行、兩家擔保公司、1家保險公司和10個區(市)縣設立了50億元的債權融資資金池,為82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科創貸”貸款18.4億元。
今年1至6月,成都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創業載體39家,面積51萬平方米,其中省級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6家;市級孵化器6家,市級眾創空間14家,市級小企業創業基地9家。
除了眾創空間和雙創基地這樣的“硬件”,系統化的創業創新政策構成的“軟件”,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7月,成都出臺《關于創新要素供給培育產業生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產業能級知識產權政策措施的實施細則》,提出采取政府資金、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方式,設立不低于20億元的知識產權運營基金,規模將居全國城市首位,重點支持五大優勢、五大支柱和五大未來產業,推動知識資本、金融資本和新經濟的深度融合。
在創新“硬件”和“軟件”的雙輪驅動下,成都創新創業活力加速噴涌。今年上半年,成都專利申請量達37010件,發明專利申請量14308件,授權20427件,發明授權3997件。
構建“智造”產業生態圈
8月4日,成都高新區與西門子公司簽約,建立西門子工業軟件全球研發(成都)中心和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項目總投資超過10億元。西門子全球首個“雙中心”正式落戶成都。
“這兩個中心在成都高新區的落地擬幫助成都奠定在國內數字化及工業互聯網領域發展的領先地位。同時,為全國的數字化用戶打造示范樣板。”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政府事務官吳永新表示。
其中,西門子工業軟件全球研發(成都)中心將成為西門子在華建立的首個專注于MindSphere(西門子推出的基于云的開放式物聯網操作系統)的研發中心,也將成為西門子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更將助推成都高新區以高端軟件為重要主導方向的新經濟聚集區建設。
而包括智能制造能力中心、智能制造專業實驗室、行業解決方案研究中心、人才培養平臺四大功能板塊的西門子智能制造(成都)創新中心,將建成四川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開放式創新服務門戶,與本地高校、企業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以創新中心為紐帶的智能制造生態圈。
在更多的高科技產業領域,“智造”產業生態圈正在加速構建。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一年多來已簽約項目63個、協議總投資800億元。已簽約項目中含諾獎團隊3個、兩院院士團隊2個、國家團隊7個、海外歸國高層次人才團隊18個。其中包括由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管委會和成都海創藥業、淵源生物共同建立的天府國際生物醫藥諾創研究院,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胡貝爾教授任研究院名譽所長。吸引諾獎得主和國內外知名院士智力團隊落戶的,正是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
今年1至6月,成都新增科技企業6003家,預計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562億元。從一項技術、一個企業到一個產業集群,從吸引人才、激發活力到完善創新生態鏈、構建產業生態圈,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先導城市在成都加快建設。